当前位置:主页 > 政务公开 > 卫生法律法规 >

推动营养立法加强营养宣教 持续改善公众营养 不留死角

发布时间:2015-07-20 17:12     发布人:    阅读次数: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中有关我国居民食物消费、膳食营养摄入和营养健康状况的信息主要来自全国营养调查。营养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居民的食物消费和膳食营养摄入情况;评价居民营养健康的现状;发现食物消费和膳食营养摄入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为国家制定食物与营养等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营养调查一般包括膳食调查、体格测量、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四部分。我国分别于1959年、1982年、1992年、 2002年和2010-2012(简称2012)进行了5次全国性的营养调查。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国新办于630日发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为更好地使公众理解这些数据,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以下简称“营养与健康所”)对报告中关于营养的内容进行了深度解读。专家指出,居民良好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总体上显著提升,但是由于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及部分特殊人群有着特殊的营养需要,不能只看平均数字,要重点关注特殊人群和局部地区的营养问题,保障现有营养改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并更好地规划全民营养改善工作。  

改善重点人群的营养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   

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赵文华研究员介绍说,2012年的营养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150个监测点,调查对象为6岁及以上人群(注:针对6岁以下儿童及乳母的调查,是在2013年的调查中单独完成的,目前数据分析还在进行中,此报告中未涉及)。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体格发育水平有所提高;营养不良状况得到改善;贫血状况显著改善;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需要强调的是,这是对整体状况的描述,如果只看“平均数字”,则有些营养问题势必会被淹没。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初印发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里列出了“3个重点”,其中,重点区域是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重点人群为孕产妇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其营养现状如何呢?先说孕妇,2012年中国居民的整体贫血状况显著改善,但孕妇的贫血率仍高达17.2%。再看儿童青少年,总体上,6 17岁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近年来持续下降,但消瘦仍是这一人群的主要营养不良问题(消瘦率为9.0%)。而一旦“重点区域”与“重点人群”相重合时,叠加产生的营养问题简直堪称“死角”。比如农村老年人,2012年多数群体的营养不良率都有所降低,但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营养不良率仍为8.1%,几乎2倍于同年龄组的城市居民。  

重点人群,都是有着特殊营养需求的人群,也是营养改善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近几年来先后实施的两个大型营养改善项目就分别针对贫困地区的婴幼儿和儿童青少年。  

据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研究员介绍,其一是原卫生部和全国妇联于201210月启动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项目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24月龄婴幼儿每天提供一包婴幼儿辅食营养补充品(简称“营养包”),预防婴幼儿营养不良和贫血。当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经费为1亿元,惠及100个贫困县的27万名目标人群。2013年项目范围扩大到21个省的300个贫困县,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也增至3亿元,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婴幼儿的营养健康状况。  

其二是2011年秋季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工作。中央财政试点地区的每位学生提供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截至20146月,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462.3亿元,共覆盖14万多所学校,惠及3200万名中小学生。从201411月起,补助标准上调至4元钱。项目监测评估结果显示,该计划促进了学生的体格发育,“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贫血率都有明显改善”。  

相比婴幼儿和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营养改善问题亟须提上日程。虽然此前已进行过有益的尝试,比如北京的“老年人小饭桌”,但远远未能满足老年人的营养需求。如今,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赵文华指出:“应加强对老年人群、特别是高龄和农村老年人的营养改善。”  

另外,虽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广大农村学校仍然存在学校供餐结构不合理、学生饮食行为不健康等现象,需要进一步积极开展均衡配餐指导和营养宣传教育等工作。同时,城市地区的学生营养餐问题也比较突出,有很多是打着“营养餐”的旗号,并未真正实现营养配餐。可以说,由于学生营养未被纳入法制体系,学生营养政策的长期性和学生营养改善措施的落实都缺乏法律保障,中国学生营养工作眼下已经遭遇瓶颈。  

对重点人群的营养问题要给予高度关注,采取针对性改善措施,营养与健康所杨晓光研究员就此表示:“应该推动营养立法或出台国民营养条例,依靠法律法规,从根本上有效地保障营养改善行动可持续发展,并更好地规划全民营养改善工作。”  

食物消费行为的改善需要经过长期的营养知识宣教   

2012年全国营养调查还发现,钙、维生素A、维生素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维生素A、钙、铁缺乏一直是困扰我们的老问题。”杨晓光说:“乳及乳制品是钙的良好食物来源,欧美国家居民膳食钙就多来自于乳及乳制品,而从中国居民的膳食特点来看,乳及乳制品摄入一直比较低,中国居民膳食钙多来自于蔬菜和粮食,相比之下,钙的质量相对差一些,所以我们的钙的摄入量一直上不去。只有改善膳食结构,增加乳及乳制品的摄入才能解决。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营养学会一直在倡导每人每天饮用300毫升奶。维生素A也容易缺乏,因为中国居民的维生素A不是主要来自于良好来源的动物性食物,更多是来自于蔬菜的 β-胡萝卜素在体内经过转化生成,如果深色蔬菜的摄入量下降,则我们的维生素A摄入量也会随之下降。”他还提醒大家注意:“目前中国居民的B族维生素摄入量也有下降趋势。维生素B1主要来自谷类食物,越是粗杂粮,维生素B1的含量越丰富,但我们的粮食吃得越来越精。如果一个人的膳食中缺乏动物性食物,同时主食又以精制谷类为主,就很容易出现维生素B1的缺乏。”  

杨晓光指出,钙、维生素A、维生素B1B2的缺乏都可以通过合理的膳食来得到改善。赵文华也表示,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粮谷类食物持续下降、肉类食物吃得越来越多、烹调用油高达40多克。这种改变一方面改善了人群的营养状况,另一方面也给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超重和肥胖。“传统的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以粮谷类食物为主,如能稍微加以适当调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膳食结构。”  

但是,专家们都承认,形成一个良好的食物消费习惯是很难的,食物消费行为的改善需要经过长期的营养知识宣教。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研究员透露,目前,中国营养学会正在制订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年应能推出。随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发布和推广、营养知识的普及、食物可及性的提高,应该发展到用营养知识来指导消费,用消费来影响生产,“那时,我们的膳食会更加合理,营养改善的目标才会实现。”杨晓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