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政务公开 > 卫生法律法规 >

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发布 为国民营养健康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14-04-01 16:35     发布人:    阅读次数: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解读之一  

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发布为国民营养健康保驾护航  

   

营养是健康的基石,既关系到每个人的智力发展、劳动生产能力水平和健康状况,更关系到全民族的健康素质、生产力水平和国家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的最终体现。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民的营养健康,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建国初期,我国食物的生产、加工还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1959年全国营养调查(1)的数据表明,当时困扰居民健康的主要营养问题是能量-蛋白质缺乏引起的营养不良,还有维生素B2缺乏、佝偻病、癞皮病等营养素缺乏病。
  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主要食物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居民膳食营养摄入得到改善。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2)结果显示,就全国而论,从膳食摄取的能量为2485千卡,与我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供给量标准2400千卡相符,膳食能量已满足需要,“温饱”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但是谷类食物的消费量高,豆类和动物来源的食品少。全国平均每人每天食入的谷类为510克,干豆及其制品的食入量仅有15克,动物性食品66克,动植物油共17克。来自植物性食物能量高达92%,来自动物食品的能量只有8%。为了促进和指导我国食物生产、营养与食物消费协调发展,提高人民食物消费水平,改善国民膳食营养结构,引导居民科学合理的膳食消费模式,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
  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食物消费进入新的阶段,食物与营养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生产结构仍不能满足营养结构改善需要,食物质量和安全仍存在隐患,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主要体现在维生素A、维生素B2和钙的摄入量普遍不足;部分居民膳食中谷类、薯类、蔬菜所占比例明显下降,油脂和动物性食物摄入过高;能量过剩、体重超重在城市人群中日渐突出;缺铁性贫血广泛存在;特别是与膳食结构不合理有关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病率与日俱增。为了指导我国食物结构调整,促进食物生产与消费的均衡协调发展以及改善营养结构,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食物生产的发展速度加快,食物结构显著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改善,膳食模式由“温饱”向“小康”转变。近20年来,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不断改善(4)。粮谷类食物摄入总量减少,在粮谷类食物中,米、面及其制品占比较大,杂粮和薯类食物占比较小。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有所下降,但是动物性食物结构不尽合理,猪肉消费量和比例升高,禽肉和鱼虾类摄入不足。奶及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摄入不足。水果摄入量在近20年间逐渐减少。食用油和食盐摄入量过高。
  5岁以下儿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患病率明显下降(5)。2010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9.9%,比1990年下降了70%2000-2010年,城市儿童生长迟缓率维持在5%以内。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生长迟缓率从2000年开始降低,2010年全国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生长迟缓率为20.3%,与1998年相比,下降幅度达到44%。我国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2005年开始持续下降,从19.3%下降到2010年的12.6%。其中,城市由11.3%下降到10.3%,农村由21.9%下降到13.3%
 。我国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居民的贫血患病率从1992年的28.8%下降到2011年的12.5% 20年间,下降幅度达到56.6%
  近年来,我国食物供需基本平衡,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食物与营养发展成效显著。但是,我国在居民营养健康方面仍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营养不良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低出生体重、生长迟缓、消瘦、缺铁性贫血及其他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仍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2010年我国农村5岁以下儿童身高不足(生长迟滞)的比例是12.1%,是城市同龄儿童的3倍多,而贫困地区高达20.3%,约是城市的6倍。农村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为13.3%,比城市高出3个百分点,7-15岁农村儿童贫血率在在10.6-20.6%之间。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在紧急状态下更易恶化,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贫困地区农村12月龄以下婴儿生长迟缓率上升了近一倍。汶川地震灾后3个月,四川省北川和理县2岁以内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49.6%78.8%。在广大农村地区,老年人贫血问题依然严重,1992年我国农村老年人贫血率为33.5%,到2002年贫血率仍为31.6%,十年间仅降低了5.7%,远远低于城市老年居民同期降低幅度。
  另一方面,由于膳食不合理、营养不均衡造成的慢性疾病不断攀升。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中,我国城市儿童少年超重率由8.5%增加到11.0%,肥胖率由4.4%增加到7.7%,增幅分别为29%75%。城市成年居民超重率由2002年的28.1%增加到32.4%,肥胖率由9.8%增加到13.2%%。城市成年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较2002年增长了27%60岁以上城市老年人中有一半人患高血压,儿童青少年的高血压患病率也达到12.4%,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居民普遍存在营养知识缺乏的问题,
 2012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展的全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8.80%,另一项调查显示,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总体知晓率仅26.13%。有些农村居民把自家的鸡蛋、水果卖了换成钱去买方便面让孩子吃,这些行为的发生就是由于营养知识的缺乏造成的。在城市,也有不少居民存在错误的营养观念,如认为凡是“价格高的食物就是营养丰富的食物”,“大鱼大肉才有营养”,结果导致膳食不平衡,引发慢性病的发生。
  为了保障食物有效供给,优化食物结构,强化居民营养改善,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正式颁布。《纲要》提出未来食物与营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营养均衡发展、统筹协调生产与消费;明确了市场机制在生产与消费关系当中的调节作用,坚持引导和干预结合的方式改善食物与营养结构;强调食物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纲要》更加关注人群而不是食物产量,与健康的关系更为密切,针对目前的食品与营养热点制定,在食品安全和营养结构的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在发展重点上,将优质食用农产品放在首位,体现了当前解决无公害绿色食品供需矛盾的重要性;在重点区域方面,强调改善贫困地区营养状况,关注流动人群及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的膳食结构;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模式,降低营养性疾病发生率。充分体现了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的惠民精神,不仅对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水平的提高,而且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沈冶平等.
 科学技术研究报告 一九五九年全国营养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 1964.
  2、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 一九八二年全国营养调查总结. 1985.
  3、葛可佑. 90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况(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4、王陇德.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之一: 2002综合报告.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