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主题 > 慢性病防治 >

蛔虫病

发布时间:2007-03-13 18:50 发布人:

[概述]

    蛔虫病是由于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寄生部位一般在小肠。临床以反复发作的脐周疼痛为特点,严重并发症有胆道蛔虫病和蛔虫性肠梗阻。病人及肠道蛔虫感染者为传染源,虫卵经口吞人为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但以儿童感染串最高。本病属中医“蛔虫病”范畴。

[临床表现]

    1.幼虫所致症状:表现为咳嗽、哮喘,气急,发热,痰中带血或咯血,重者可出现紫绀、呼吸困难。
    2,肠蛔虫症状:反复发作的脐周疼痛,伴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食欲不振,营养不良。亦可有磨牙,顽固性荨麻疹等表现。

[诊断]

    1。有吐虫或大便排虫史。
    2.反复发作的脐周疼痛,或突然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哮喘。伴有夜间磨牙,流涎皮肤风疹团块,巩膜蓝斑,面部白色虫魔,唇内侧白色粟粒状小点,指甲花斑等。
    3.实验室检查
(1)大便镜检发现蛔虫卵。
(2)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4.胆道蛔虫病应注意与胆石症鉴别。

[治疗] 

     1. 西医药治疗
(1)驱虫治疗:肠虫清400mg,1次顿服;驱蛔灵,成人每次3~3,5g,儿童100~150mg/kg,睡前顿服或分1—2次服,连服2日;安乐士,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顿服200mg。
(2)并发症治疗
①胆道蛔虫病:镇前解痉:用阿托晶,654—2或杜冷丁;缓解后驱虫治疗。
②蛔虫性肠梗阻:补液支持治疗;胃肠减压;驱虫治疗;内科治疗不缓解,手术治疗。
    2.中医药治疗。
(1)虫阻肠道,湿热阻滞;脐周痉痛,时作时止,或吐虫、便虫,胃脘嘈杂,睡间磨牙流涎。
治法:驱蛔杀虫。
方药:乌梅15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干姜6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白芍30克、当归10克、甘草6克、苦楝根皮30克、槟榔15克、茵陈15克。
(2)脾胃虚弱:蛔虫病久或驱蛔之后,面黄无华,食欲不振,形体消瘦,舌淡,脉细弱。
治法:健运脾胃。
方药:木香6克、砂仁5克(后下)、党参15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甘草6克、山药15克、神曲10克。
(3)单方验方
①苦楝根皮30克,去表面红皮浓煎,早晨空腹1次服下。
②茵陈30克、乌梅30克、枳壳10克、苦楝根皮30克(去表面红皮),煎水,每日1剂,空腹服用。适用于胆道蛔虫病。
③大量口服食醋,用于胆道蛔虫病疼痛。

[预防与调养]

    注意饮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