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主题 > 慢性病防治 >

钩端螺旋体病

发布时间:2007-03-13 18:50 发布人:

[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起病急骤、高热、剧烈肌痛、结膜充血、弥漫性肺出血、肝肾功能损害为特征,而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是主要致死原因。本病好发于7—9月,鼠、猪为主,以及犬、牛、羊、猫、家禽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带菌动物的尿所污染的水或湿润泥土,经皮肤、黏膜侵入,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强的同型免疫力。

[病因]

    钩端螺旋体病亦称细螺旋体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钩端螺旋体是一种微细的螺旋状细菌。本菌为需氧菌。钩端螺旋体的动物宿主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感染。其中啮齿目的鼠类是最重要的宿主,鼠类是本病自然疫源的主体。钩端螺旋体侵入动物机体后进人血液,动物出现轻重不一的临床反应,病原体主要由尿排出,污染水源、土壤、饲料、围栏和用具等而传染本病。本病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和经消化道引起传染。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牛,但以幼牛发病率较高。每年以7~10月为流行的高峰期。饲养管理与本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饥饿、饲料质量差、饲喂不合理,管理混乱或其他疾病使牛体抵抗力下降时,常常引起本病的爆发和流行。

[临床表现]
    1.潜伏期平均7~12日。
    2.临床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钩体血症期):约为起病3日内,以高热(T.39C左右)、寒战、全身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及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可伴消化道、呼吸道症状。
    (2)中期(器官损伤期):约为病后3~14日,以器官损伤如咯血、弥漫性肺出血、黄疽、皮肤黏膜出血、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肾功能不全、脑膜脑炎为主要表现。此期按临床表现划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疽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脑膜脑炎型。各型可互相重叠出现。
    (3)恢复期或后发症期:为数日至数月。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减退而趋向康复。少数病人可再次发热,出现后发症状。常见有:后发热,体温38C~38.5C,一般1—3日内消退;眼后发症:如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球后视神经炎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如反应性脑膜炎、各种脑神经损害、闭塞性脑动脉炎等。

[诊断]
    1.有流行病学资料。
    2.典型临床症状及体征:急性发热、全身肌肉疼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及压痛、淋巴结肿大或合并有肺出血、黄疽出血、肾脏损害和脑膜脑炎等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1)血尿常规及生化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出血者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尿常规可见红、白细胞,蛋白及管型;血生化可见转氨酶及胆红素增高。
    (2)血清学检查:血清凝集溶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间接红细胞溶解试验、间接荧光抗体法等检查阳性。
    (3)病原体分离,可呈阳性。
    4.本病不同类型应分别与伤寒、黄疽型肝炎、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相鉴别。

[治疗] 

    1.病原治疗: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国内首选青霉素。

    2.对症治疗:休息、输液、观察与护理,出现赫氏反应及早用异丙秦和激素治疗。

    3.肺出血型:及早用激素,加强镇静剂,酌用强心剂、止血剂。

    4.黄疸出血型:按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

     5.肾功能衰竭型:按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

     6.脑膜脑炎型:参考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


用药原则
    1.青霉素对勾体病疗效很好,但治疗首剂后发生赫氏反应者较多,故有人主张青霉素首剂减为3万-5万u肌注。

    2.部分勾体病病人在青霉素治疗后发生加重反应称为赫氏反应,重者可发生低血压或休克。为了减少赫氏反应,在选用青霉素治疗时,宜采用开始小剂量与分次给药方案。

     3.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所列其他的抗菌药物。

[预防] 

    1.消除带菌和排菌的各种动物。如定期检疫、灭鼠等。
    2.环境净化消毒。
    3.钩端螺旋体多价苗免疫。


[预后]

    1.治愈:热退,症状体征消失,化验值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体征消失,化验数值大致正常。

    3.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化验数值无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