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主题 > 结核病 >

王陇德副部长在全国结核病防治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06-06-18 17:39 发布人:

我代表卫生部就近年来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做一简要汇报,同时对做好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提几点意见:

    一、全面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经过结核病防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如期实现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中期目标和全球结核病控制阶段性目标。截至2005年底,我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100%,结核病人发现率为79%,治愈率达91%。2001-2005年,全国共发现和治疗了传染性肺结核病人205万例。我们不仅遏制了结核病疫情上升的势头,而且在实践中探索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结核病防治模式,同时也为全球结核病控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加强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规划》。《规划》公布后,卫生部与各有关部委密切配合,积极推动各地成立结核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将结核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认真解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004年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卫生部在西安召开了12个结核病防治重点省份政府分管领导参加的会议,明确工作任务,全力推动防治工作。卫生部负责人两次致信重点省份,沟通情况,达成共识,落实各项防治政策和措施。卫生部建立了专家督导和行政督导相结合的督导制度,对重点地区加大督导频度,强化督导力度,及时对工作情况予以通报,并检查整改成效。卫生部还建立了有国际合作伙伴参与的联合督导制度。通过有计划的督导行动,提高了各地对结核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督促各地落实了政府承诺,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经费投入。卫生部会同财政部将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认真研究防治政策,安排防治工作重点领域的经费。中央财政的防治工作经费由2001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3亿元,过去5年投入资金总额达7.3亿元。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筹措资金,解决防治经费缺口问题,投入规模逐步加大,5年共投入13亿元,2005年的投入额度比2001年增长了近3倍。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实行多渠道筹资。卫生部积极与多个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合作,获得了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目前结核病控制领域已经有世界银行、全球基金、世界卫生组织等多个双边和多边援助项目,5年累计投入资金达5.7亿元,是政府投入的有益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经费投入的不足。

    (三)健全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加强结核病防治能力建设。随着《规划》的实施,我国建立了以结核病防治机构、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村两级卫生机构为基础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在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结核病防治工作纳入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了防治能力。

    卫生部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了结核病防治工作培训计划,对各级各类人员实行分级分类指导,有针对地性开展防治知识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素质。特别是加强了对城市医院的医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了结核病发现能力,并规范了对病人的治疗。目前,我国结核病防治战线已拥有了一支具有一定经验的防治队伍,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

    目前,全国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四级结核病实验室网络,制定了实验室痰涂片镜检质量评估(EQA)标准,进行了人员培训,并在全国开展了实验室痰涂片镜检质量评估工作。在部分乡镇卫生院建立了查痰点,方便了广大农村地区患者在当地就诊,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四)制定新的政策和规范,完善结核病控制策略。为提高病人发现率和治疗管理水平,卫生部和财政部制定了对社区和乡、村医生实行报病奖励和发放督导管理费的政策,建立了激励机制;对结核病患者免费提供抗结核药物。为进一步规范结核病疫情报告和病人治疗管理,明确规定了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自的职责,制定了医疗机构和结防机构的定期工作例会制度、肺结核病人报告、转诊和追踪工作规范、乡镇查痰点的工作指南、以及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工作框架等技术规范。这些政策和规范对工作顺利开展和提高防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建立并完善了全国结核病监控与评价体系,充分利用传染病网络直报技术平台和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收集质量,建立了肺结核病人个案信息库,实行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科学管理。同时还开展了结核病知、信、行的专题调查和社会评价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建立了不间断的药物供应系统。通过招标采购,保证为结核病患者免费提供合格的药品。严格按照《抗结核药品管理手册》要求,做好药品计划、调节和分发等管理工作。药品供应做到了科学有序,防止病人因药品不足中断治疗,或药品过期造成浪费。

    制定了全国结核病健康促进策略,下发了“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资源库”。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健康促进活动,提高了广大群众对结核病防治知识和政策的知晓率,促进了结核病的发现和治疗工作。

    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虽然我国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我们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是我国结核病疫情仍然十分严重,肺结核病的发病和死亡人数始终排在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首位,同时我们还面对着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耐多药结核病、结核病和艾滋病双重感染等多个结核病控制难点。二是部分地方政府对结核病防治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将结核病的防治纳入当地的工作重点,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三是基本工作经费需求尚有近1/3的缺口,扩展新策略所需经费尚未落实。四是人力资源明显不足,技术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目前,全国仍有1/3以上的县级结核病防治机构人员不足5人,全国中级及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占40 %。五是部分地区病人发现率不高,工作质量有待提高。

    三、扎实工作,继续落实好各项防治政策和措施

    各级卫生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学习贯彻本次电视电话会议和吴仪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以结核病防治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村卫生机构为基础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保证结核病防治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要有相应的工作设施,并加强安全防护,减少职业感染和发病。要加强对各级结核病防治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二)强化重点措施,进一步提高病人发现率,确保高治愈率。各地要在实际工作中重点提高“五率”,即医疗机构报告率、病人转诊率、病人系统管理率、结核病防治机构追踪到位率和病人家属筛查率。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大监督核查力度,确保到2010年以省为单位、到2015年以县为单位前“三率”超过95%,后“两率”超过85%。2010年前,各省卫生部门年度病人发现率必须维持在70%以上,治愈率必须维持在85%以上。

    (三)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实施质量。要健全和完善国家级参比实验室,逐步建立区域性参比实验室,省级参比实验室要达到P2水平。各级结核病参比实验室要全面推广室间质量保证体系,确保痰检质量,并逐步开展痰培养工作。要提高涂阴肺结核病的诊断质量,发挥县级涂阴肺结核病诊断小组的作用,尽可能减少过诊和误诊现象。要完善抗结核药品供应管理系统,保证药品质量,各地卫生部门要做好抗结核药品的分发和调整工作,杜绝药品过期浪费。要继续加强对防治薄弱地区的技术督导和行政督导,提高督导质量,并检查督导后的改进情况。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结核病防治政策和策略。要充分利用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和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省际间的信息交流,加强对流动人员的治疗管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际结核病诊疗标准,促进我国结核病诊断、治疗工作进一步标准化。制定耐多药结核病的控制工作框架和实施计划,逐步开展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扩展固定剂量复合制剂的使用,预防耐多药现象的发生。制定结核病和艾滋病双重感染防治的实施计划,首先在项目地区试点,取得经验后在艾滋病高感染地区实施。此外还要研究制定监狱、劳教等特殊人群的结核病防治政策和策略。

    (五)加强我国结核病防治研究工作。将结核病防治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列入国家科研重点攻关计划和优先项目,提高我国结核病防治水平。要研发新的结核病治疗药物,包括缩短疗程和治疗耐多药结核的药物。要争取在结核病疫苗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提高结核病疫苗的保护力。要研究涂阴肺结核诊断技术,提高涂阴肺结核诊断准确性。此外,还要注重防治政策和策略方面的研究,完善适合我国特点的结核病防治模式。要加强对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加强学术交流,全面提升我国结核病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