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主题 > 传染病防治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布时间:2015-05-25 17:43     发布人:    阅读次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介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本病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因疫源地分布差异,发病率地区差异较大;调查发现该病存在人传人的聚集性疫情,说明急性期病人血液具有传染性。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产、生活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2.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3. 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4.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最近研究表明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原则
    抓好“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措施及发热期治疗。通过综合性抢救治疗措施,预防/控制低血压休克、肾功能衰竭、大出血(三关),做好抢救治疗中的护理工作。  

(一)发热期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抗渗出和抗出血。  

(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以积极补充血容量为主,同时针对微循环障碍,酸中毒,心功能不全等,进行相应的治疗。力争血压尽快回升,于4小时达到稳定。  

(三)少尿期治疗:尿量在500ml/日以下为少尿。为便于早期治疗,可以平均每小时尿量<30ml为少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稳定体内环境,促进肾功能恢复,防止合并症。  

(四)多尿期治疗:少尿期后,若每日尿量增至500~2000ml,为少尿期向多尿期移行阶段,补液量可为尿量的三分之二(欠量补液),以免延长多尿期。要维持出入量及电解质平衡,补液以口服为主,食欲不佳者可静脉补液。  

(五)恢复期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和增加活动量,防止感冒等其他传染病的侵袭。  

    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  

    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对低钠血症患者补充。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10/L)者,可输血浆、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低于1×10/L),建议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对该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当选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应当慎重使用。